WFU
顯示具有 游雅茹醫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游雅茹醫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眼皮腫、鞋子變緊?中醫教你分辨水腫體質






林小姐,38歲,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最近她發現,每天早晨起床照鏡子時,眼皮總是腫腫的,好像沒睡好。她以為是熬夜或水喝太多,但隨著時間過去,她連鞋子都變緊,走久了腳踝就腫得厲害。後來甚至出現胸悶、氣短,晚上必須用兩個枕頭才能睡。這時她才驚覺問題嚴重,趕快去看醫生。

醫師檢查後告訴她:這就是典型的「水腫」。


什麼是水腫?


水腫,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裡的水分排不出去,堆積在皮下或體腔內,讓人看起來腫脹。它可以出現在眼皮、臉部、四肢、腹部,嚴重時甚至會全身腫大。

在現代社會,水腫並不少見。它可能是單純生活作息或飲食造成的,也可能反映身體裡更深層的疾病問題。


為什麼會水腫?


中醫觀點

人體的水液循環,需要肺、脾、腎三臟的協同:

  • 肺:調控水液的輸布,像「水道的開關」。
  • 脾:負責運化水穀精微,好比「輸送站」。
  • 腎:掌管津液排泄,決定「水能不能出去」。

這些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水液積聚成水腫。常見原因包括:

  • 外感風寒濕熱,阻礙水液代謝
  • 飲食過度生冷或鹹膩,損傷脾胃
  • 長期勞累或久病體虛,導致腎氣不足
  • 濕熱或瘡毒侵襲,影響肺脾功能

西醫觀點

  • 腎臟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腎臟過濾水分的能力下降。
  • 心臟衰竭:心臟無力,血液回流受阻,水分滯留。
  • 肝臟問題或營養不良:血中白蛋白不足,水分容易滲到組織。
  • 內分泌失調: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

常見表現


  • 初期:眼皮浮腫(林小姐最先注意到的症狀)。
  • 進一步:腳踝、小腿腫脹,鞋襪變緊。
  • 嚴重:全身腫脹、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水、腹水。


中醫辨證——陽水與陰水


  • 陽水:腫得快,常從臉開始,皮膚緊繃發亮,伴口渴、尿少、便秘,多屬「實證」。
  • 陰水:腫得慢,常從下肢開始,皮膚鬆軟,伴倦怠、怕冷、便溏、尿少,多屬「虛證」。


治療方法


中醫

  • 陽水:重點在祛邪、發汗、利尿、健脾。
  • 陰水:重點在扶正、補氣溫陽、健脾益腎。
  • 虛實夾雜:一邊去除病邪,一邊調養體質。

西醫

  • 利尿劑幫助排水
  • 治療根本疾病(腎、心、肝)
  • 視情況補充白蛋白

預後與日常調養


  • 短期或因飲食、作息引起:調整生活即可改善。
  • 慢性或因心腎疾病引起:需要長期治療與監測。
  • 危重表現:胸腹水、呼吸困難、尿閉、血便,要立即就醫。

生活建議:


  • 腫脹明顯時,無鹽或低鹽飲食;腫勢緩解後,再逐步恢復普通飲食。
  • 忌食酒、辛辣、油膩食物。
  • 保持規律作息,不要熬夜或過度勞累。
  • 適度運動,幫助水液循環。
  • 長期臥床者要注意翻身,避免褥瘡。


中醫如何幫助林小姐?


內服中藥

中醫師診斷她屬於脾腎虛弱,開立以下方向的藥物調理:
  • 健脾益氣:幫助水分代謝
  • 溫腎助陽:改善腎氣不足
  • 利小便、化濕氣:讓體內積水慢慢排出

茶飲調養

日常搭配「消水祛濕」茶飲,取代部分水分攝取,達到祛濕健脾的效果。


針灸治療

林小姐每週針灸 1-2 次,有時配合艾灸溫補,幫助改善脾腎陽氣,提升水液代謝。


林小姐的恢復情況


經過中醫治療:
  • 早晨眼皮浮腫明顯減輕
  • 下肢不再腫脹,鞋子恢復合腳,走路輕鬆許多
  • 胸悶氣短改善,晚上能平躺入睡
  • 不再倦怠,整體感覺輕盈

醫師提醒她:即使水腫消退,也要持續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並透過健脾益腎的日常調養來預防復發。


溫馨提醒


水腫不只是單純的「胖」或「水喝多了」,它常是身體功能失調的信號。及早就醫,配合飲食與生活調養,才能真正讓身體回到平衡。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胃酸逆流別輕忽,中醫調理有妙招




#Adobe_Stock


許多人都有過胃酸逆流的經驗,尤其是在大餐過後或睡前吃宵夜時,胃酸逆流的症狀更是明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主要包括胸口灼熱胃酸倒流到喉嚨,甚至引發咳嗽聲音沙啞,長期忽視可能會傷害食道,導致食道炎甚至其他嚴重的併發症。


胃食道逆流為什麼會發生?


西醫認為胃食道逆流症(GERD)主要是由於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無法有效地關閉,使胃內酸性物質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造成不適。此外,肥胖、飲食習慣不良(如過量飲酒、咖啡、辛辣油膩食物)以及壓力過大,都可能加重症狀。長期胃酸逆流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應及早診斷與治療。


中醫如何看待胃食道逆流?


從中醫角度,胃食道逆流與脾胃、肝氣之間的失調有密切關聯。常見的證型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虛弱、胃熱內盛等。

  • 肝胃不和:多因情緒壓力過大,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胃酸逆流、胸脅脹悶、易怒等症狀。
  • 脾胃虛弱:脾胃氣虛,無法有效推動胃腸蠕動,使食物停滯胃中,產生胃氣上逆,症狀表現為食後腹脹、胃酸逆流、疲倦無力。
  • 胃熱內盛:多由不當飲食,如過多辛辣刺激、油膩或菸酒過度,產生胃部燥熱,胃火上炎,出現胃酸逆流、口苦口乾、口臭等。


中醫如何深入調理胃食道逆流?


  1. 強化脾胃運化功能:
    除了透過日常飲食調整,中醫會依據個人情況採用健脾益氣、化濕降逆的方式,逐步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減少胃酸逆流症狀的反覆發作。
  2. 全面紓解肝氣鬱結:
    中醫強調「肝主疏洩」,長期壓力會影響肝氣順暢運行,引發氣血不順。因此,除了使用疏肝理氣的藥方之外,也建議患者透過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進一步調節情緒和改善氣機。
  3. 強調生活調養與規律作息:
    規律的生活作息能有效提升脾胃的自我調節能力,建議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此外,每日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
  4. 針灸與穴位按摩的綜合療法:
    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穴位,有效調整胃腸道的功能,減少胃酸逆流的發生。此外,針灸還能舒緩情緒,幫助改善因壓力所引發的胃食道逆流。

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自我按摩內關、足三里、中脘、太衝等穴位來緩解不適。 

胃酸逆流看似小病,但忽略治療可能會演變成慢性病,影響生活品質與健康。透過中醫整體辨證調養,配合針灸穴位按摩保健,全面改善脾胃功能及情緒狀態,重拾輕鬆舒適的胃部健康。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有地震嗎?「眩暈」發作怎麼辦?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李太太,今年52歲,是一位家庭主婦。近半年來,她經常感到「頭暈目眩」,有時在廚房突然一轉身,眼前就一陣天旋地轉,腳底像踩棉花般不穩,有幾次甚至以為是地震,還緊張地衝去問家人:「是不是在晃?剛剛是不是地震?」但家人都一臉疑惑,只有她一個人覺得世界在轉。

她到西醫神經內科檢查,醫師診斷為「姿勢性眩暈」,建議多休息並開了止暈藥。雖然吃藥後症狀暫時好轉,但過一陣子又再度發作,讓她困擾不已。她苦笑說:「我也不是貧血,腦部MRI也正常,但頭就是常常暈……是不是我體質不好?」

於是她轉而求診中醫。


西醫怎麼看眩暈?快速掌握3大類型


在西醫中,「眩暈(Vertigo)」是平衡系統失調的症狀,通常分為三種主要原因:

1. 周邊性眩暈(最常見):
  • 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只要頭部轉動就會發作,常見於中年後女性。
  • 梅尼爾氏症:內耳淋巴液異常,會引起反覆性暈眩,伴隨耳鳴、聽力下降。
  • 前庭神經炎:病毒感染造成的內耳神經發炎。

2. 中樞性眩暈:
  • 腦部供血不足(如椎基底動脈狹窄)、中風、腦瘤等問題引起。

3. 系統性與代謝性問題:
  • 如低血壓、低血糖、貧血、自律神經失調等,也會導致頭暈目眩。

治療方式包括:止暈藥(如Meclizine)、利尿劑、前庭復健運動、及針對原發病治療。


但如李太太一樣,許多患者在西醫找不到明確病因後,仍有反覆頭暈的情況,這時候,中醫往往能提供另一種更全面的體質觀與治療思路。


中醫怎麼看眩暈?


中醫將眩暈歸納為「清陽不升、濁陰上擾」的表現,認為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最為密切。導致頭暈的病機主要在於「虛」與「實」的交錯。

以下為中醫常見的六種證型,依據不同的體質與表現選擇相對應的治療方向:

1. 肝陽上亢型

症狀: 頭暈脹痛、耳鳴、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臉紅目赤。
治法: 平肝潛陽,鎮肝熄風。

2. 肝火上炎型

症狀: 頭暈並伴明顯頭痛、胸悶、口苦、煩躁怒氣重、便秘。
治法: 清肝瀉火,疏肝解鬱。

3. 痰濁中阻型

症狀: 頭重如裹、胸悶、噁心、嘔吐痰涎、舌苔厚膩。
治法: 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通竅止暈。

4. 氣血虧虛型

症狀: 頭暈眼花、心悸、乏力、面色蒼白、納差、便溏。
治法: 補益氣血,養心安神。

5. 腎精虧虛型

症狀: 頭暈反覆發作、視力減退、耳鳴、健忘、腰膝痠軟。
治法: 滋補腎精,養腦固本。


6. 瘀血阻竅型

症狀: 頭暈頭痛、健忘、面色晦暗、舌紫瘀斑、脈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竅醒神。


李太太的診斷與中醫處理方式


李太太經過中醫師詳細望聞問切,被判斷為「肝陽上亢夾痰濁」型體質。由於她時常熬夜、情緒緊張,導致肝氣鬱結、陽氣上擾;同時飲食不節、運動少,形成脾虛痰濁。

治療方向以平肝潛陽、化痰降濁、健脾益氣為主,並輔以針灸調整頭部氣血循環。經3週治療後,李太太的眩暈大幅改善。


日常生活調養與預防建議:


1. 情緒管理:保持心情平穩、避免暴怒或過度思慮,有助穩定肝陽。

2. 飲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痰濁內生。

3. 作息正常:早睡早起,不熬夜,養肝護腎。

4. 適度運動:如太極、散步,幫助氣血流通,預防瘀阻。

5. 避免突起突坐:預防姿勢性低血壓或腦供血不足導致的突發性頭暈。


對證調理,才能治本


中醫治療眩暈講究「辨證論治」,並非單一藥物止暈,而是依據病因病機、臟腑功能與體質差異調理。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清陽不升則升之,濁陰上擾則降之。只有針對個人體質與症狀對應治療,才能真正達到止暈固本的目的。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科學中藥」 vs「水藥」,你選哪個?




#Adobe Stock


「醫生,我可以用好一點的藥沒關係喔!」

這句話,是在中醫門診中常聽到患者的心聲。

但所謂「好藥」,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比較貴的藥嗎?還是更有效、更對症、服用方式更合適?

事實上,在中醫裡,「藥的好壞」並不單純取決於價錢,而是要看藥的選擇是否適合當下的病情與體質。


常見的中藥形式有哪些?


在中醫診所中,常見的中藥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1. 科學中藥:大多健保給付,形式多元,包括最常見的藥粉、錠劑等。

2. 水藥:也就是中藥湯劑,古法煎煮,藥效完整但不在健保範圍內。

這兩種劑型各有特色,也常讓患者困惑:「我該選哪一種?」


什麼是科學中藥?


科學中藥是將傳統中藥材透過現代化設備,依照古法加水煎煮後再濃縮,最後與少量賦形劑(如乳糖、澱粉)一起噴霧乾燥製成細粉或顆粒。
這些製程都需通過GMP(優良藥品製造規範)認證,品質與劑量穩定,可由中醫師按病情調劑處方。

常見形式:

藥粉/顆粒:用溫水沖服,是最普遍的型態。

錠劑:適合怕苦或不喜歡藥粉味道的患者。


科學中藥的優點與限制


優點:

方便攜帶,服用快速。

產線穩定,藥品品質一致。

大多數納入健保給付,病患負擔較輕。


限制:

健保給付每日僅38點(每點小於新台幣1元),實際用藥劑量有限。

在急性期或症狀較嚴重時,僅靠健保劑量常無法達到明顯療效。

製作過程需添加賦形劑,雖安全但並非100%藥材濃縮。


那什麼是水藥?


水藥,是最傳統、也是最接近古中醫思維的中藥劑型。

醫師根據患者症狀開立處方後,將藥材以文火慢煎1至2次,萃取出完整的藥效成分,形成可直接飲用的藥湯。

水藥的每一滴藥液,來自原始藥材的自然精華,不需要賦形劑,不經乾燥或造粒,更接近身體對中藥最初的吸收方式。


水藥的優勢與考量


優勢:

藥效濃度高,成分完整。

見效快速,特別適合急性期、症狀明顯或需要強效介入時使用。

能夠完全依據病情調整處方與劑量,體現「辨證論治」。

需要考慮:

不在健保範圍內,需自費。

需煎煮或委託煎藥服務,較費時。

保存期短,多數需冷藏,且服用期限有限。


實際門診怎麼選?


對於大多數日常調理、慢性病症穩定期,科學中藥可滿足方便且持續性的治療需求。

但當遇到身體失調明顯、急性感染、虛實變化快速的狀況,水藥往往能提供更即時、直接的療效。

醫師常說:「不是科學中藥沒效,而是量不夠!」這點,正是門診中不少患者在經歷兩者後,慢慢理解的重點。

依照病情,適當選擇,只要是能對證且有效的藥都是「好藥」。
可以依照自身病情和喜好,和中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服藥方式。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你為什麼睡不著?從中醫角度看見不同的失眠真相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代人為什麼容易失眠?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失眠幾乎成了文明病。每天幾乎都會遇到因為失眠來就診的患者。有的是入睡困難型,翻來覆去睡不著;有的是淺眠型,一點聲音就醒;也有的是早醒型,半夜三四點就醒來再也無法入眠。

這些狀況背後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情緒壓力、飲食習慣、作息混亂,也可能是身體本身的氣血陰陽失調。但關鍵是——每個人的失眠病機不一樣。


案例一:氣血虧虛型失眠


患者春嬌:「醫生,我每天都覺得很累,但晚上就是很難睡,翻來覆去至少一兩個小時才能睡著,睡著之後夢又很多,常常半夜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了!白天總覺得精神恍惚,工作時注意力無法集中,臉色也愈來愈差。」


醫師診斷與分析


經過了望聞問切診…

醫師:「你之前是不是有一段時間都累了也沒時間休息,或是想說撐一下把事情完成後再去休息,而且有時候會心悸、胸口悶悶的、呼吸氣比較短呢?」

春嬌:「對對對,我之前就是這樣!」。「對了醫生,我最近聽朋友說,晚上去運動一下可以幫助睡眠,所以我最近每天睡前都去運動,結果不但沒有比較好睡,反而好像更難睡了!」


醫師解說與建議


醫師:「是啊,因為你的這種睡眠問題在中醫來說是屬於『虛勞』的類型,簡單來說就是你長期以來該休息時沒有好好休息,久而久之身體的陰陽氣血都不足了,就引起了你的失眠、心悸、胸悶這些問題啦!」

春嬌:「那我該怎麼做呢?」

醫師:「首先,生活上要調整成有感覺到累的時候一定要先休息一下,或是定時找時間休息,不要再過度消耗氣血了!」。

「飲食上,還是要盡量避免吃到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食物。」。

「至於運動,雖然有固定的運動習慣是好事,但依照你的情況,千萬不要選在你已經很累的時候才去運動,也先不要選擇會過度爆汗的運動,這樣你的氣血才不會又過度消耗了!」


調理後的成果


服用了3週的中藥搭配生活及飲食的調整後

春嬌:「醫生,我最近真的變得很好睡耶,而且起來以後是精神飽滿的,就是有時候不小心就睡太多了…」

醫師:「之前欠的債太多了,能多睡一點是好事,只要起來的時候是精神好的就好,等不足的氣血補回來以後就會回到正常睡眠量了!」


案例二:陽明腑實型失眠(胃氣上逆)


患者志明:「醫生,我最近都睡不著,整晚躺在床上就是翻來翻去,頭脹脹的,眼睛閉起來腦袋還是停不下來……我也不是焦慮,就是一種很煩的感覺。」

「這幾天想說睡前喝點牛奶來幫助睡眠,結果躺下去沒多久就覺得胸口悶悶熱熱的,喉嚨卡卡的,肚子悶悶的好像有一股氣要冒上來的感覺。」


醫師診斷與分析


醫師:「最近排便正常嗎?」

志明苦笑:「說真的,已經三四天沒大號了。」

經過了望聞問切診…

醫師:「你這是陽明腑實、胃氣上逆、濁熱內擾心神的表現。中醫有一句話:『胃不和則臥不安』,當胃腸積滯內熱、氣機上逆時,心神受到干擾,人就無法安然入睡。」

「平時記得要早點睡,不要經常熬夜。也不要太晚吃東西,避免吃宵夜。避免吃到烤炸辣的食物,或太過重口味的食物,或太補的食物。還要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調理後的成果


服中藥治療一週後…

志明:「醫生,我真的有點嚇到,我吃藥第二天大了超多便的,而且那個味道真的超臭,但之後整個人好像被清空一樣,胃和胸口不再脹得那麼難受了,煩躁的感覺也消失了,居然晚上很快就睡著了,還可以一覺到天亮!」

「原本胸口悶悶熱熱的,喉嚨卡卡的,肚子悶悶的好像有一股氣要冒上來的感覺全都改善了!我本來以為要很久才會好的!」

醫師:「是啊,如果病程還不久的問題,中醫治療效果是很快的。當然你之後還是要好好的遵守我提醒你的注意事項,才不會症狀又反反覆覆的發生喔!」


失眠不是只有一種,中醫強調辨證論治


許多人一失眠,就習慣自己上網找助眠茶、精油、運動、保健品等。但事實上,失眠背後可能有氣虛、陰虛、胃不和、肝火旺、痰熱擾心等不同的原因。

如果沒有對症處理,反而可能讓問題越來越複雜、睡得越來越差。

當出現長期或反覆的失眠問題,千萬不要自行亂用偏方或補品,建議儘早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斷,瞭解自身體質與病機,對證調理,才能真正回到安心入眠的狀態。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突如其來的「上吐下瀉」!小心諾羅病毒來襲!


作者:孫政 院長 / 游雅茹 醫師 /  天韻中醫診所 / 南崁天韻中醫診所



#Adobe_Stock

週三深夜,小莉(32歲)準備睡覺,卻突然感到一陣噁心,胃裡翻江倒海。她衝進浴室開始狂吐,接著肚子劇痛,頻繁水瀉。短短幾個小時內,她已經來回廁所七、八次,全身無力、頭昏,甚至發起低燒。

答案揭曉:她們很可能感染了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是什麼?為什麼會突然發病?


諾羅病毒(Norovirus)是一種傳染力極強的腸胃病毒,經常在秋冬季節肆虐,感染後會讓人又吐又瀉,極度不適。它主要透過以下方式傳播:

一、不潔飲食:生食、受污染的水或食物
二、接觸傳染:與患者密切接觸,或摸到受污染的物品後碰觸嘴巴
三、空氣飛沫:嘔吐時,病毒微粒散播到空氣中,被他人吸入

這種病毒來得又快又猛,潛伏期只有12到48小時,患者往往毫無預警地開始劇烈嘔吐、腹瀉。此外,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即使症狀消失,病毒仍能存活於人體內2到3天,甚至在環境中殘留數週,因此經常造成群體感染。

難怪小莉和她的同事幾乎同時中招,因為諾羅病毒的傳播速度快得驚人。


感染諾羅病毒的症狀有哪些?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突然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看看這些症狀對不對得上——

一、劇烈嘔吐
二、水瀉(一天數次甚至十幾次)
三、腹痛、噁心
四、發燒、頭痛、全身無力
五、脫水(嚴重時會口乾、頭暈、尿量減少)

大多數人會在2到3天內自行康復,但幼兒、老人、免疫力較弱者則要特別小心,避免脫水或嚴重併發症。


中醫如何看待諾羅病毒?


現代醫學稱之為「病毒性腸胃炎」,但中醫認為這類病症是由於外邪侵襲,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產生嘔吐與腹瀉。根據症狀的不同,中醫將諾羅病毒的發病機制分為以下幾類:

一、胃熱脾寒,寒熱互結
病機:脾胃功能失調,胃熱而脾寒,導致胃氣上逆、腸道失調。
治法:調和寒熱,降逆止嘔,健脾止瀉。

這類患者會覺得胃脹滿但不疼痛,可能會有嘔吐、腸鳴、腹瀉等症狀。

二、水濕內停,腸胃不化
病機:外感風寒濕邪,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水濕停滯於腸胃,形成「水飲內停」。
治法:利水滲濕,溫化寒濕,健脾止瀉。

這類患者會容易有口渴、發熱、嘔吐、腹瀉、小便不順等症狀。

三、寒濕中阻,表裡同病
病機:外感風寒或寒濕邪氣,影響腸胃運化,導致氣機不暢。
治法: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這類患者通常會有發熱、怕冷、頭痛、胸膈滿悶、腹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等症狀。

四、表證未解,熱邪入裡
病機:濕熱邪氣侵襲腸胃,影響氣機運行,使腸胃功能紊亂。
治法:表裡兩解,清熱止利。

這類患者容易有發燒、嘔吐、胸悶、喘、出汗、腹痛、大便惡臭、肛門灼熱等症狀。

五、病程日久,脾胃虛弱
病機:脾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穀,導致泄瀉與嘔吐。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止嘔。

這類患者容易有四肢無力、疲倦、吃不下、嘔吐、腹瀉等症狀。


如何預防諾羅病毒?


這種病毒傳染力極強,預防措施一定要做到位。

一、勤洗手
勤洗手是預防諾羅病毒的關鍵,因為酒精或乾洗手無法有效消滅病毒。因此,務必使用肥皂或洗手乳,並確實清洗雙手至少20秒。此外,應避免用手觸摸嘴巴或揉眼睛,以降低病毒進入口腔的風險。

二、注意環境消毒
門把、電梯按鈕、餐具等,需用含氯漂白水擦拭。嘔吐物或排泄物的處理,應使用5000ppm的含氯消毒水,並戴手套清理,避免病毒擴散。

三、恢復後仍應注意衛生習慣
即使症狀消失,仍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病菌再度傳播給他人。多休息、補充營養,讓身體完全恢復。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認為,當身體的正氣(免疫力)強盛時,外邪(病毒)不易入侵,因此日常生活中應注重脾胃的保養,注意飲食均衡、保持腸胃健康,且避免過度勞累,才能降低感染的風險。

當諾羅病毒來襲,除了注意預防,若真的感染,也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讓身體更快恢復,減少不適,讓腸胃重新恢復正常運作。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便祕、秘結、中醫治療棒賽的二三事




#Adobe_Stock

診間劇場


40歲C小姐,焦慮地來到診間,表示已數日無法大便,嘗試多補充蔬果,仍排便不順,有便意時急忙到廁所,即便蹲了半小時,身體氣喘吁吁,汗如雨下,臀痛腿麻,還是產量不佳。

近日下腹脹痛越來越明顯,讓她上班也無法專注,心浮氣躁,因此前來天韻中醫診所找游雅茹醫師求診!


便秘的定義


美國腸胃科醫學會的定義為大便次數過少或排便困難。次數過少為三天以上未排便,而排便困難的症狀為排便費力、糞便體積結塊乾硬、解不乾淨、肛門直腸阻塞感或需要外力如手指輔助挖出等症狀。


為何會便秘?


要暸解便秘的成因首先需了解到食物消化的過程,食物經食道、胃、小腸消化吸收後,到達大腸時已經是沒有營養的殘渣,大腸會逐步吸收殘渣水分,漸漸形成固體糞便。

而協調的腸道平滑肌蠕動,將大便往直腸推送,抵達直腸時經由排便反射傳送信號到大腦產生便意,此時肛門內括約肌已放鬆,若放鬆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就可排出糞便。

在排便的過程,若糞便形成不暢,腸胃道蠕動機能不足,骨盆底肌群功能失調都可能造成便秘,所以常見的原因有:

1.生活習慣不良:飲食過於精緻,缺乏纖維;液體量攝取不足。缺乏運動刺激以推動糞便的運動,排便衝動消失;沒有定時排便習慣經常拖延如廁。

2.壓力過大:影響消化功能相關的神經傳導,造成胃腸道蠕動失常。

3.年齡:隨著年齡增加或更年期,導致腸道退化等等。

4.濫用浣腸劑或瀉藥

5.藥物副作用:造成便秘的藥物常見有抗組織胺、抗膽鹼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巴金森劑、抗精神症藥劑、鴉片類、交感神經興奮劑、鈣片、鐵劑、鈣離子阻斷劑、可待因等。

6.疾病影響:全身衰弱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不足,神經性疾病如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腸道生長發育異常、肛門疾患(痔瘡、肛裂)腫瘤等皆會引起便秘。


中醫如何治療便秘


中醫觀點:古籍中名稱繁多,如:《傷寒論》中稱「不更衣」、「陽結」、「陰結」; 《金匱要略》稱「脾約」,《活人書》稱「大便秘」;《蘭室秘藏》稱「大便燥結」等。若依症狀表現可以分類為『大便秘結』與『大便艱難』兩大類型。


病因病機


1.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或飲酒易造成腸胃積熱,燥熱耗傷津液,腸道失其濡潤,故大便燥結不通。

2.熱盛津傷:熱病之後如感冒發燒,熱甚傷津,大腸失潤,傳導失司。

3.情志失調:憂愁思慮造成脾傷氣結或鬱怒傷肝以致氣機鬱滯,導致津液不布,腸道失潤,故大便乾結,或欲便不出。

4.陰寒內盛:素體陽虛或恣食生冷,以致陰寒內盛,凝滯腸胃,陽氣不運,津液不通。 

5.勞倦過度:年老虛衰,或病後、產後及失血過多,以致氣血虛弱,氣虛則傳送無力,血虛則大腸失榮,造成腸胃蠕動無力,排便困難。


中醫證型


1.熱秘:熱勢彌漫胃腑,津液耗傷,大便燥結不下,常見於高熱疾患後或嗜食辛辣,腸胃積熱者,此類患者常見於飲食重口味、飲酒應酬多、水分不足的族群,常有大便乾硬,身熱汗多、口舌乾燥、口臭等症狀→ 治則以開塞通閉、瀉下清熱。

2.氣秘: 氣機鬱滯,易造成腑氣閉塞不通,腸胃蠕動推送能力差故排便不順暢,有便意卻解不乾淨,常伴有胸悶乳漲,噯氣泛酸等氣機升降失調表現,此類患者常見於久坐少動、壓力大、精神較緊繃或抑鬱的人→ 治以順氣通滯,降氣通便。

3.冷秘:腎陽虛衰,易有小便頻,夜尿多,致使大腸津液不足,又大腸失溫煦而無氣力推動, 患者一般較畏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溫,小便頻數,常見於年老體弱之人 → 治在補益脾腎,溫通寒凝。 

4.氣虛:脾肺氣虛者,脾胃虛弱失運,飲食清氣無法進入,廢濁之物則無法排出,患者雖有便意但解出困難,便時費力,汗出氣喘,便後疲乏無力,腹常有下墜感常見於久病、過勞者 → 治在補氣健脾。

5.血虛:大便長期乾燥秘結,患者常有面色萎黃黯淡,心慌頭暈,唇甲淡白情形,常見於婦女、年老久病之人 → 養血潤腸。

6.陰虛:陰虧津少,腸失濡潤,大便燥結如羊屎,排出困難,患者常為形體消瘦,伴有咽乾、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酸膝軟等症狀常見於年老或經常熬夜的人 →  養陰生津,潤腸通便。

上述證型常同時並存,須以中醫師實際診斷


治療


回到文章開頭的C小姐,經過看診詢問,暸解到C小姐的工作為客服人員,平時上班久坐且工作十分繁忙,平時一有便意,無法及時去排便,排便的反射性降低,她也怕常跑廁所,飲水量少,外源性津液來源缺乏,大便又更堅硬難排出。

C小姐的脈相為弦細數,平素易緊張,影響肝之疏泄功能,使氣機運行失常,故患者證型為肝鬱氣滯,陰液虧虛,治療以泄熱通便藥物治其標,疏肝理氣、滋陰增液治其本。


結語


在中醫的想法中,造成便秘的直接因素就是大腸腑傳導功能失常,白話說就是腸道的環境及機能差,無足夠的水分以及腸道的蠕動推送能力差造成便秘。

當然瀉藥或浣腸劑都能很輕易地改善便秘的情形,但是大多數的人經歷的是慢性便秘,也就是如果無法改善體質,便秘的情形會一再反覆發生,況且頻繁使用瀉藥或浣腸劑刺激直腸收縮蠕動,反射敏感度下降,藥效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養成好的排便習慣及腸道保健是才是治本之法,應注意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宜過度忍便,飲食均衡(充足的纖維及適量好的油脂)、水分充足約2000CC、避免烤炸辛辣、避免久坐少動,適當運動也可緩解壓力身心舒暢。

中藥的治療除了緩解便秘造成的不適外,從根本改善便秘體質,保衛你我的腸道健康。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