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女人的隱私信號:中醫解讀白帶異常






氣溫炎熱又濕的環境下,門診遇到許多女性朋友常有陰部分泌物異常的困擾,一問通常都有喜愛冷飲解渴的習慣,或者喜歡吃辣或炸物,晚上愛熬夜當夜貓子,或者需輪值夜班,工作時常穿著不透氣的褲裝,悶熱天氣下就容易有白帶增多、陰部搔癢、甚至泌尿道感染的問題。

陰部中的好菌可以幫助維持弱酸環境、抑制壞菌,當身體的內外條件失衡,容易誘發陰道炎出現異常白帶,中醫稱作帶下病,其中細菌性陰道炎尤其常見,陰部常有搔癢或白帶腥臭味,生活習慣調整及中醫藥調理體質有助於陰部環境恢復平衡。


簡介


陰部分泌物也稱作白帶,它是幫助滋潤陰道的正常分泌物,陰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陰道乳酸菌等可以幫助維持弱酸性環境,能夠抑制壞菌的增長。

身體免疫力低下或陰道出現感染時,陰部會出現分泌物異常及增加,陰道炎是常見的誘發原因,尤其細菌性感染,其他有骨盆腔炎、子宮頸糜爛或子宮頸癌等,異常增加的白帶可能腐白或黃綠,聞起來帶有魚腥味,陰部有搔癢或腫痛,可能伴隨有生殖泌尿道症狀,頻尿、排尿困難或性交疼痛等。


中醫講的帶下病


婦女陰部的白帶困擾稱作帶下病,廣義的帶下病可以統稱帶脈之下的婦科病。<難經>講道:帶脈者,起於季脇,回身一週。<內經素問>寫道: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婦人任脈起於胞中,上過帶脈,貫於臍上,帶脈起於季脇章門,任脈與帶脈相互交織呈束帶狀,稱作帶下,狹義的帶下病稱的是婦女白帶的問題,<傅青主女科>提到:夫帶下者,俱是濕證。

帶脈將經過下腹的肝脾腎經及衝任脈都約束起來,中醫藥可以著手在肝脾腎改善濕證帶下不約的問題。


陰道感染&鑑別


女性在排卵期或情緒興奮、緊張時陰道分泌物會明顯增加,正常分泌物一般是透明無色無味。異常情況下,分泌物看起來有顏色變化、聞起來有異味,陰部有搔癢、疼痛或出血,伴隨有泌尿道問題,常見於陰道炎的症狀,感染種類包含:

細菌性

  1. 加特納菌感染(主要)
  2. 灰白色的水狀分泌物
  3. 味道有魚腥味
  4. 陰部搔癢

黴菌性

  1. 念珠菌感染
  2. 白色的豆腐渣狀分泌物
  3. 味道不明顯
  4. 陰部搔癢、腫脹
  5. 陰道疼痛、發紅
  6. 排尿灼熱感
  7. 性交疼痛

滴蟲性

  1. 陰道滴蟲感染
  2. 黃綠的泡沫狀分泌物
  3. 味道腥臭、霉味
  4. 陰部搔癢
  5. 陰道發炎、灼熱感
  6. 泌尿道症狀(尿頻、尿痛、尿難)
  7. 性交困難


Dr. LAI衛教


  1. 補充乳酸菌幫助陰部菌叢平衡
  2. 作息穩定與睡眠充足
  3. 飲食避免過度生冷、辛燥或重口味
  4. 避免穿著緊身褲裝或絲襪
  5. 安全性行為避免感染風險
  6. 陰部侵入性檢查或術後需注意感染
  7. 避免過度陰道盥洗影響環境酸鹼度
  8. 減少直接接觸公廁馬桶蓋
  9. 外出泡溫泉避免臀部直接坐地或公用毛巾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





眼皮腫、鞋子變緊?中醫教你分辨水腫體質






林小姐,38歲,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最近她發現,每天早晨起床照鏡子時,眼皮總是腫腫的,好像沒睡好。她以為是熬夜或水喝太多,但隨著時間過去,她連鞋子都變緊,走久了腳踝就腫得厲害。後來甚至出現胸悶、氣短,晚上必須用兩個枕頭才能睡。這時她才驚覺問題嚴重,趕快去看醫生。

醫師檢查後告訴她:這就是典型的「水腫」。


什麼是水腫?


水腫,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裡的水分排不出去,堆積在皮下或體腔內,讓人看起來腫脹。它可以出現在眼皮、臉部、四肢、腹部,嚴重時甚至會全身腫大。

在現代社會,水腫並不少見。它可能是單純生活作息或飲食造成的,也可能反映身體裡更深層的疾病問題。


為什麼會水腫?


中醫觀點

人體的水液循環,需要肺、脾、腎三臟的協同:

  • 肺:調控水液的輸布,像「水道的開關」。
  • 脾:負責運化水穀精微,好比「輸送站」。
  • 腎:掌管津液排泄,決定「水能不能出去」。

這些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水液積聚成水腫。常見原因包括:

  • 外感風寒濕熱,阻礙水液代謝
  • 飲食過度生冷或鹹膩,損傷脾胃
  • 長期勞累或久病體虛,導致腎氣不足
  • 濕熱或瘡毒侵襲,影響肺脾功能

西醫觀點

  • 腎臟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腎臟過濾水分的能力下降。
  • 心臟衰竭:心臟無力,血液回流受阻,水分滯留。
  • 肝臟問題或營養不良:血中白蛋白不足,水分容易滲到組織。
  • 內分泌失調: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

常見表現


  • 初期:眼皮浮腫(林小姐最先注意到的症狀)。
  • 進一步:腳踝、小腿腫脹,鞋襪變緊。
  • 嚴重:全身腫脹、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水、腹水。


中醫辨證——陽水與陰水


  • 陽水:腫得快,常從臉開始,皮膚緊繃發亮,伴口渴、尿少、便秘,多屬「實證」。
  • 陰水:腫得慢,常從下肢開始,皮膚鬆軟,伴倦怠、怕冷、便溏、尿少,多屬「虛證」。


治療方法


中醫

  • 陽水:重點在祛邪、發汗、利尿、健脾。
  • 陰水:重點在扶正、補氣溫陽、健脾益腎。
  • 虛實夾雜:一邊去除病邪,一邊調養體質。

西醫

  • 利尿劑幫助排水
  • 治療根本疾病(腎、心、肝)
  • 視情況補充白蛋白

預後與日常調養


  • 短期或因飲食、作息引起:調整生活即可改善。
  • 慢性或因心腎疾病引起:需要長期治療與監測。
  • 危重表現:胸腹水、呼吸困難、尿閉、血便,要立即就醫。

生活建議:


  • 腫脹明顯時,無鹽或低鹽飲食;腫勢緩解後,再逐步恢復普通飲食。
  • 忌食酒、辛辣、油膩食物。
  • 保持規律作息,不要熬夜或過度勞累。
  • 適度運動,幫助水液循環。
  • 長期臥床者要注意翻身,避免褥瘡。


中醫如何幫助林小姐?


內服中藥

中醫師診斷她屬於脾腎虛弱,開立以下方向的藥物調理:
  • 健脾益氣:幫助水分代謝
  • 溫腎助陽:改善腎氣不足
  • 利小便、化濕氣:讓體內積水慢慢排出

茶飲調養

日常搭配「消水祛濕」茶飲,取代部分水分攝取,達到祛濕健脾的效果。


針灸治療

林小姐每週針灸 1-2 次,有時配合艾灸溫補,幫助改善脾腎陽氣,提升水液代謝。


林小姐的恢復情況


經過中醫治療:
  • 早晨眼皮浮腫明顯減輕
  • 下肢不再腫脹,鞋子恢復合腳,走路輕鬆許多
  • 胸悶氣短改善,晚上能平躺入睡
  • 不再倦怠,整體感覺輕盈

醫師提醒她:即使水腫消退,也要持續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並透過健脾益腎的日常調養來預防復發。


溫馨提醒


水腫不只是單純的「胖」或「水喝多了」,它常是身體功能失調的信號。及早就醫,配合飲食與生活調養,才能真正讓身體回到平衡。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45歲後老是燥熱失眠?小心更年期症候群,中醫有解






現代社會壓力大、飲食複雜及睡眠不穩定,許多女性發現45歲過後開始月經有變化,有些甚至更早出現卵巢衰竭,常常覺得身體燥熱、脾氣暴躁,伴隨憂鬱及失眠。

年紀接近更年期後,體溫調節異常容易造成烘熱汗出,一般抽血檢驗可發現卵巢分泌性荷爾蒙不足,類似中醫的肝腎虧虛,中藥介入可填補不足及減緩熱潮紅問題,也可改善情緒及睡眠的困擾。


簡介


卵巢功能因為本質或外在因素(器官摘除或化療)影響逐漸衰退,女性會開始進入更年期階段,一開始是月經不規律的過渡期,完整停經一年後正式進入更年期,實際年紀因為女性的體質條件不一樣而不同。

一般更年期平均年齡約50歲,抽血檢驗可以作為客觀判斷,腦下腺製造的FSH超過40 IU/ml,卵巢生成的E2少於30 pg/ml。更年期障礙的影響範圍很多,其中熱潮紅是許多女性都會有的困擾,它的不適感也會造成情緒憂鬱或失眠困擾。


更年期症狀


熱潮紅:

更年期過渡期或更年期早期,多數女性會出現神經血管控制失調,下視丘對於核心溫度增加變得敏感,遠小於0.4度就開始散熱體溫,出現症狀包含:

  1. 潮熱,臉部、頸部及胸部出現躁熱感
  2. 身體汗出、發冷,尤其晚上明顯
  3. 症狀可持續2-4分鐘
  4. 可能合併心悸

其他症狀:

  1. 心血管疾病
  2. 骨質疏鬆
  3. 皮膚乾燥
  4. 生殖問題(陰道炎、性交困難等)
  5. 泌尿道症狀(頻尿、尿失禁等)


中醫看待更年期潮熱


<內經>紀載: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描述女性進入五十歲後腎的先天之本虧虛,排卵功能衰退不容易再受孕生子,卵巢的內分泌機能不足後會有許多不適感,烘熱汗出就是其中的症狀,可以有幾種證型,也可能相互交雜。

陰虛證:五心煩熱,焦慮,失眠,眩暈,大便乾硬。可以用地黃、山茱萸、女貞子、墨旱蓮、牡丹皮、地骨皮、浮小麥、黃連、蓮子心等。

陽虛證:烘熱汗出,形寒肢冷,腰膝痠冷,疲倦,頭昏煩躁,大便稀軟。可用肉桂、附子、仙茅、仙靈脾、補骨脂、龍骨、牡蠣等。

虛夾兼證(肝鬱、血瘀或痰濕):虛證伴隨有情緒煩躁、癥瘕積聚或胸悶噁心等。可用補虛藥,再配合逍遙散、血腑逐瘀湯或半夏白朮天麻湯等。


Dr. LAI衛教


  1. 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2. 適度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3. 規律睡眠及適度運動。
  4. 高溫應減少外出造成症狀加重。
  5. 攝取富含植物性賀爾蒙的食物,例如黃豆製品。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壓力大、愛喝含糖飲料?小心糖尿病正悄悄找上門




#Adobe_Stock


李先生的故事:從藥物到體質調理的血糖控制之路


李先生,55歲,在金融業工作多年。長時間的壓力與應酬,使他習慣每天來杯含糖飲料提神。父親早年因糖尿病併發症過世,讓他一直有危機意識,因此定期檢查。

三年前,他被診斷為第2型糖尿病,靠飲食調整與口服降糖藥,血糖曾一度穩定。但半年前因工作量大增、作息失衡、運動量驟減,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直線上升。西醫建議增加藥量,甚至考慮胰島素。

這讓他疑惑:「我藥也吃了,為什麼還是控制不好?」朋友提醒他,中醫或許能幫忙「調體質」,於是他走進了中醫診所。


西醫看糖尿病:代謝失衡的慢性疾病


在現代醫學中,糖尿病的關鍵是胰島素作用異常,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利用,導致高血糖。


主要類型


  1. 第1型:多見於年輕人,胰臟幾乎不分泌胰島素,需依賴注射。
  2. 第2型:佔九成以上,與肥胖、遺傳、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有關。初期胰島素分泌正常,但細胞反應遲鈍(胰島素阻抗),之後胰島素分泌也會下降。
  3. 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出現,產後雖多數恢復,但未來罹病風險升高。


診斷依據(任一條件即可,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 糖化血色素(HbA1c) ≥ 6.5%
  • 空腹血漿血糖 ≥ 126 mg/dL
  •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 ≥ 200 mg/dL
  •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 200 mg/dL


常見症狀


  • 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
  • 容易疲倦、視力模糊、傷口癒合慢
  • 併發症先出現才被診斷的情況也不少


治療目標


  • 生活調整:少糖、少精緻澱粉;規律運動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 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
  • 長期監測:血糖、血壓、血脂,以及眼、腎、神經、足部健康


長期風險


  • 視網膜病變 → 失明
  • 腎病變 → 洗腎
  • 周邊神經病變 → 足部潰瘍
  • 心血管疾病 → 中風、心肌梗塞

這些風險讓許多患者即使數據穩定,也長期處於心理壓力之中。


中醫怎麼看糖尿病


在中醫眼中,糖尿病屬於「消渴」範疇,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病機核心是陰虛內熱、津液不足,而受影響最大的臟腑是肺、脾、腎。

致病因素包括:

  • 先天體質虛弱(尤其陰虛)
  • 長期嗜甜、重口味飲食
  • 長期壓力或情緒鬱結
  • 過勞或生活作息無節制

中醫將消渴分為三型:

  • 上消(肺燥):口乾、多飲、尿多
  • 中消(胃熱):多食易飢、便乾、消瘦
  • 下消(腎虛):尿頻、乏力、腰膝痠軟


中醫的調理策略


中醫治療的重點不在「直接壓低血糖」,而在「恢復身體平衡」。核心目標是:

  1.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補足陰液,減少內熱
  2. 健脾益氣、調理腸胃:提升運化功能
  3. 補腎固攝:減少尿頻、提升耐力
  4. 疏肝解鬱:減少壓力對血糖的破壞

配合中藥、針灸、食療與生活習慣改變,不少患者在血糖數值下降的同時,整體精力、睡眠和情緒也有顯著改善。


李先生的轉變


李先生的證型屬「肺燥、脾熱、腎陰虧」。中醫為他制定了三管齊下的方案:

  • 內服中藥調理陰虛與燥熱
  • 針灸改善代謝與情緒壓力
  • 飲食與作息調整(戒掉含糖飲料、晚餐減量、每週三次快走


三個月後,他的空腹血糖和HbA1c明顯下降,夜間尿頻減少,體力變好。更重要的是,西醫在評估後決定不再加藥,甚至逐步調低劑量。


孫政醫師門診表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鼻炎(rhinitis)




#Adobe_Stock


睡覺前或者早上剛醒來就鼻塞、噴嚏連發,外出空氣變差或者室內接觸過敏原就鼻涕直流,這些都是過敏兒常有的鼻炎症狀,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體質幼童最常見的疾病三兄弟。

夏季的台灣氣候炎熱,時常吹冷氣消暑,又喜歡吃冰喝飲料退火,這些習慣都是門診中遇到過敏患者的生活日常,賴醫師建議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再搭配中藥治療及調理後,多數患者的鼻炎問題都可以得到緩解。


簡介


鼻炎常見的症狀有鼻塞、噴嚏、鼻涕、搔癢等症狀,過敏原誘發的過敏性鼻炎是最常見的鼻炎,當過敏原及過敏體質同時存在時,比較容易誘發過敏症狀。

過敏原常見有塵蹣、黴菌、花粉、動物毛屑或空氣汙染,有些止痛藥物也可能導致過敏反應,家族中常有過敏問題的患者,例如鼻炎、氣喘、皮膚搔癢等,比較容易有過敏體質,過敏性鼻炎依據病程可分間歇型及持續型兩種。

間歇型:每週小於4天、病程小於4週
持續型:每週大於4天、病程大於4週
血管運動性鼻炎是一種非過敏性鼻炎,患者常因天氣變化誘發鼻炎症狀,依據鼻黏膜病變的型態,還有肥厚性鼻炎及萎縮性鼻炎。


中醫藥介入治療


中醫的鼻鼽指的是常有鼻塞、鼻涕、噴嚏等,類似鼻炎的常見症狀,鼻鼽的病位在肺,外感與內傷都可能造成,氣候變化、環境中存在的過敏原或者飲食生冷不節制都可以是誘發原因。

<靈樞本神>講道:肺藏氣,氣舍魂,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外台秘要>紀載:肺臟為冷風所乘,則鼻氣不和,則津液壅塞。肺虛或實都可以是鼻炎的病因病機,此外還可考量脾、腎及肝的關係。

肺實證偏寒,可用麻黃、桂枝、荊芥、防風、辛夷或白芷等介入。
肺實證偏熱,可用黃芩、石膏、桑白皮、枇杷葉、淡豆豉、蘆根等介入。
肺虛證,可用黃耆、人參、黨參、刺五加、麥門冬、玉竹、沙參等補養。

鼻鼽的病位雖然在肺,臟腑辨證下也會考量肺脾腎之間的虛實相關,甚至肝氣的運作也可納入考量,鼻炎產生的鼻竅問題跟肺的氣機宣降有關,脾腎是人的後天與先天之本,脾腎充盈當然人的免疫運作就好,身體可以減少受過敏原影響,肺氣充足當然衛表就可以穩固,中醫藥介入幫助肺竅通暢也就沒有鼻炎問題。


臨床症狀&併發症


常見症狀:

  • 鼻塞
  • 噴嚏
  • 鼻搔癢
  • 鼻水鼻涕

其他症狀:

  • 眼搔癢
  • 頭痛
  • 黑眼圈
  • 丹尼爾氏線
  • 鼻樑痕紋

鼻炎併發症:



各種鼻炎比一比





Dr. LAI衛教


  1. 減少過敏原接觸,清潔起居環境,勤戴口罩阻隔。
  2. 生活作息規律,充足睡眠休息。
  3. 避免生冷或辛辣的飲食習慣。
  4. 戒除抽菸或減少二手菸刺激。
  5. 食用鯖魚、鮭魚、秋刀魚及核桃等,增加ω-3脂肪酸的攝取減少發炎反應。
  6. 每日攝取足夠蔬菜、水果,增加維生素C、E,改善鼻炎。
  7. 利用溫的食鹽水清理鼻腔,幫助緩解過敏。
  8. 夏季三伏貼,研究發現可減緩症狀。


谷歌熱心回饋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





胃酸逆流別輕忽,中醫調理有妙招




#Adobe_Stock


許多人都有過胃酸逆流的經驗,尤其是在大餐過後或睡前吃宵夜時,胃酸逆流的症狀更是明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主要包括胸口灼熱胃酸倒流到喉嚨,甚至引發咳嗽聲音沙啞,長期忽視可能會傷害食道,導致食道炎甚至其他嚴重的併發症。


胃食道逆流為什麼會發生?


西醫認為胃食道逆流症(GERD)主要是由於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無法有效地關閉,使胃內酸性物質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造成不適。此外,肥胖、飲食習慣不良(如過量飲酒、咖啡、辛辣油膩食物)以及壓力過大,都可能加重症狀。長期胃酸逆流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應及早診斷與治療。


中醫如何看待胃食道逆流?


從中醫角度,胃食道逆流與脾胃、肝氣之間的失調有密切關聯。常見的證型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虛弱、胃熱內盛等。

  • 肝胃不和:多因情緒壓力過大,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胃酸逆流、胸脅脹悶、易怒等症狀。
  • 脾胃虛弱:脾胃氣虛,無法有效推動胃腸蠕動,使食物停滯胃中,產生胃氣上逆,症狀表現為食後腹脹、胃酸逆流、疲倦無力。
  • 胃熱內盛:多由不當飲食,如過多辛辣刺激、油膩或菸酒過度,產生胃部燥熱,胃火上炎,出現胃酸逆流、口苦口乾、口臭等。


中醫如何深入調理胃食道逆流?


  1. 強化脾胃運化功能:
    除了透過日常飲食調整,中醫會依據個人情況採用健脾益氣、化濕降逆的方式,逐步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減少胃酸逆流症狀的反覆發作。
  2. 全面紓解肝氣鬱結:
    中醫強調「肝主疏洩」,長期壓力會影響肝氣順暢運行,引發氣血不順。因此,除了使用疏肝理氣的藥方之外,也建議患者透過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進一步調節情緒和改善氣機。
  3. 強調生活調養與規律作息:
    規律的生活作息能有效提升脾胃的自我調節能力,建議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此外,每日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
  4. 針灸與穴位按摩的綜合療法:
    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穴位,有效調整胃腸道的功能,減少胃酸逆流的發生。此外,針灸還能舒緩情緒,幫助改善因壓力所引發的胃食道逆流。

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自我按摩內關、足三里、中脘、太衝等穴位來緩解不適。 

胃酸逆流看似小病,但忽略治療可能會演變成慢性病,影響生活品質與健康。透過中醫整體辨證調養,配合針灸穴位按摩保健,全面改善脾胃功能及情緒狀態,重拾輕鬆舒適的胃部健康。


孫政醫師門診表





游雅茹醫師門診表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揮別「長新冠」,中醫幫你調回健康!






長新冠是甚麼?


所謂「長新冠」(Long COVID),簡單來說,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後,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甚至更久,身體一直沒有完全恢復健康的情形。長新冠的症狀很多樣,常見的包含:

  • 持續的疲倦:總是覺得累,即使睡眠足夠,也精神不濟。
  • 腦霧現象: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思考變得困難。
  • 呼吸困難或持續咳嗽:容易喘、經常咳嗽,甚至覺得呼吸很吃力。
  • 胸悶或胸痛:胸口經常感覺壓迫或悶痛不適。
  • 嗅覺味覺異常:吃東西的味道改變,甚至聞不到氣味。
  • 睡眠問題:難以入睡、睡眠品質不好,經常失眠或睡眠中斷。
  • 關節疼痛:出現持續的肌肉痠痛或關節不適。
  • 腸胃問題:經常腹脹、腹痛,容易腹瀉或便秘。
  • 皮膚症狀:皮膚容易出現紅疹、癢感或其他不適。

這些困擾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心理健康。


為什麼會出現長新冠?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長新冠的原因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後,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或持續的發炎狀態,導致多種器官與系統無法完全復原,產生持續的症狀。

從中醫的角度解釋,感染病毒後,身體若未完全清除病毒的殘留影響(稱作「餘邪」),或因感染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稱為「正氣不足」),就會出現各種反覆或長期的症狀。

因此,中醫強調徹底清除餘邪、增強身體正氣,是緩解長新冠症狀的重要關鍵。


中醫如何有效調理長新冠?


中醫治療長新冠的特色,是透過整體調理,改善患者的體質與免疫狀態,讓身體逐漸恢復平衡與健康狀態。以下介紹常見的調理方法:


1.中醫調理:


中醫會根據不同症狀與體質區分「證型」,針對性地進行調理,以下列出幾種可能的情況:

  • 疲勞無力(氣虛型):補充氣力、改善疲倦感。
  • 呼吸困難、咳嗽(痰濕型):清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 腦霧、記憶力下降(氣血不足型):調理氣血,幫助提升記憶與注意力。
  • 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心神失養型):調節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 關節疼痛(氣血瘀滯型):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關節與肌肉不適。
  • 腸胃不適(脾胃失調型):調理腸胃功能,改善消化問題。
  • 皮膚症狀(濕熱或血熱型):改善身體濕熱或血熱狀態,緩解皮膚不適。


2.針灸治療:


針灸透過針刺身體特定部位,調整氣血循環,改善神經與免疫系統的功能:

  • 對於長期疲倦、精神不振,能有效提升體力與精神狀態。
  • 對呼吸不順暢、胸悶咳嗽,能改善呼吸功能與舒緩不適感。
  • 對腦霧、記憶力下降的患者,有助於提高思考的清晰度與專注力。
  • 對睡眠問題、情緒焦慮者,具有安定心神的作用,提升睡眠品質。
  • 對關節與肌肉疼痛,有助於緩解疼痛,增加肢體活動能力。
  • 對腸胃不適,有調整腸胃功能的效果,舒緩消化系統的不適。
  • 對於皮膚症狀,能改善循環、調整免疫系統,減緩皮膚的癢感與不適。


3.日常生活調整:


中醫也非常強調生活方式的調整,建議患者:

  • 規律作息:維持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熬夜,促進身體自我修復。
  • 均衡飲食:少吃刺激性或油炸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健康蛋白質。
  • 適當運動:避免激烈運動,選擇溫和的活動,如散步、伸展操或瑜伽。
  • 情緒放鬆:透過冥想、深呼吸或和朋友聊天,降低焦慮感,維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長新冠不是絕症,中醫能幫您走出困擾!


儘管長新冠可能帶來許多生活上的困擾,但透過中醫整體性的調理方式,無論是藥物、針灸或生活調整,都能逐步減輕各種不適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與活力。

如果您或您的親友正在為長新冠的各種症狀所困擾,不妨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透過整體的調理方式,逐步走出困境,重新擁抱健康自在的生活!


孫政醫師門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