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_Stock
李先生的故事:從藥物到體質調理的血糖控制之路
李先生,55歲,在金融業工作多年。長時間的壓力與應酬,使他習慣每天來杯含糖飲料提神。父親早年因糖尿病併發症過世,讓他一直有危機意識,因此定期檢查。
三年前,他被診斷為第2型糖尿病,靠飲食調整與口服降糖藥,血糖曾一度穩定。但半年前因工作量大增、作息失衡、運動量驟減,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直線上升。西醫建議增加藥量,甚至考慮胰島素。
這讓他疑惑:「我藥也吃了,為什麼還是控制不好?」朋友提醒他,中醫或許能幫忙「調體質」,於是他走進了中醫診所。
西醫看糖尿病:代謝失衡的慢性疾病
在現代醫學中,糖尿病的關鍵是胰島素作用異常,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利用,導致高血糖。
主要類型
- 第1型:多見於年輕人,胰臟幾乎不分泌胰島素,需依賴注射。
- 第2型:佔九成以上,與肥胖、遺傳、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有關。初期胰島素分泌正常,但細胞反應遲鈍(胰島素阻抗),之後胰島素分泌也會下降。
- 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出現,產後雖多數恢復,但未來罹病風險升高。
診斷依據(任一條件即可,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 糖化血色素(HbA1c) ≥ 6.5%
- 空腹血漿血糖 ≥ 126 mg/dL
-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 ≥ 200 mg/dL
-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 200 mg/dL
常見症狀
- 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
- 容易疲倦、視力模糊、傷口癒合慢
- 併發症先出現才被診斷的情況也不少
治療目標
- 生活調整:少糖、少精緻澱粉;規律運動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 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
- 長期監測:血糖、血壓、血脂,以及眼、腎、神經、足部健康
長期風險
- 視網膜病變 → 失明
- 腎病變 → 洗腎
- 周邊神經病變 → 足部潰瘍
- 心血管疾病 → 中風、心肌梗塞
這些風險讓許多患者即使數據穩定,也長期處於心理壓力之中。
中醫怎麼看糖尿病
在中醫眼中,糖尿病屬於「消渴」範疇,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病機核心是陰虛內熱、津液不足,而受影響最大的臟腑是肺、脾、腎。
致病因素包括:
- 先天體質虛弱(尤其陰虛)
- 長期嗜甜、重口味飲食
- 長期壓力或情緒鬱結
- 過勞或生活作息無節制
中醫將消渴分為三型:
- 上消(肺燥):口乾、多飲、尿多
- 中消(胃熱):多食易飢、便乾、消瘦
- 下消(腎虛):尿頻、乏力、腰膝痠軟
中醫的調理策略
中醫治療的重點不在「直接壓低血糖」,而在「恢復身體平衡」。核心目標是: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補足陰液,減少內熱
- 健脾益氣、調理腸胃:提升運化功能
- 補腎固攝:減少尿頻、提升耐力
- 疏肝解鬱:減少壓力對血糖的破壞
配合中藥、針灸、食療與生活習慣改變,不少患者在血糖數值下降的同時,整體精力、睡眠和情緒也有顯著改善。
李先生的轉變
李先生的證型屬「肺燥、脾熱、腎陰虧」。中醫為他制定了三管齊下的方案:
- 內服中藥調理陰虛與燥熱
- 針灸改善代謝與情緒壓力
- 飲食與作息調整(戒掉含糖飲料、晚餐減量、每週三次快走
三個月後,他的空腹血糖和HbA1c明顯下降,夜間尿頻減少,體力變好。更重要的是,西醫在評估後決定不再加藥,甚至逐步調低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