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姐是一位剛生產完三週的新手媽媽。某天她在右側乳頭上發現一個小白點,雖然覺得奇怪,但並沒有特別在意。繼續哺乳後,小白點似乎消失了,她以為只是「奶塊堵住」的小問題。
沒想到幾天後,她開始覺得右乳房外側有一小塊地方脹脹的,按壓時有些疼痛。即使哺乳後乳汁排空了,疼痛仍然存在。用手觸摸那塊皮膚時,感覺比周圍熱。因為很擔心趕快來看中醫,醫師告訴她,這正是乳腺炎,中醫稱為「乳癰」的早期徵兆。
乳腺炎的分類
乳腺炎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劃分:
1. 依發生時期
- 哺乳期乳腺炎(中醫稱:外吹乳癰)
最常見,大多在產後未滿月時發生。乳汁排不淨或乳頭受傷,導致乳汁淤積,再加上細菌感染而發炎或化膿。 - 非哺乳期乳腺炎(中醫稱:非哺乳期乳癰)
發生於非懷孕、非哺乳期的女性。少見,可能與乳管堵塞、體質偏熱或其他乳腺疾病有關。 - 妊娠期乳腺炎(中醫稱:內吹乳癰)
出現在懷孕期間。因乳汁開始分泌但沒有出口,若氣血不暢,乳房也可能腫痛結塊。
2. 依是否感染
- 感染性乳腺炎
最常見的就是哺乳期乳腺炎。乳頭裂口讓細菌有機可乘,加上乳汁淤積,導致紅腫發熱甚至化膿。 - 非感染性乳腺炎
多見於非哺乳期,例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多與乳管堵塞或免疫反應有關,不一定有細菌參與,表現為乳暈附近腫塊、乳頭凹陷或異常分泌物。
對新手媽媽來說,最需要留意的就是 「哺乳期感染性乳腺炎(外吹乳癰)」。
為什麼會得乳腺炎?
中醫認為,乳腺炎和「乳汁壅滯」密切相關,常見原因包括:
- 乳汁排出不暢:嬰兒吸吮不足,或乳頭破裂、凹陷,導致乳汁積存。
- 情志不暢:產後心情壓力大,肝氣鬱結,乳汁就容易堵塞。
- 飲食不當:大補或嗜吃油膩,容易生內熱,使乳汁更難流通。
臨床表現
- 初期(氣滯熱蘊)
乳房腫脹疼痛,乳汁排不出,皮膚略紅,可能伴隨輕微發熱。 - 成膿期(熱毒熾盛)
腫塊變大,皮膚紅腫發熱,疼痛如雞啄,體溫高燒不退。 - 潰後期(正虛邪戀)
膿液流出後疼痛減輕,但若體質虛弱,傷口癒合慢,甚至乳汁會從傷口流出,久治不癒。
中醫的治療思路
根據不同病程,中醫治療的重點也不同:
- 初期:疏肝理氣,清熱消腫,幫助乳汁暢通。
- 成膿期:清熱解毒,促使膿液排出,必要時配合西醫切開引流。
- 潰後期:益氣養血,幫助傷口癒合,防止乳漏。
中醫的外治法與輔助方法
除了內服藥,中醫還可能會配合以下方法:
- 外敷草藥:如蒲公英、野菊花搗爛敷患處,清熱解毒。
- 乳房按摩:初期可熱敷後輕柔推按,幫助乳汁排出。
- 針灸:選取肩井、羶中、足三里等穴,幫助疏通乳絡。
日常預防與護理
- 懷孕後期應注意乳頭清潔與護理,避免乳頭凹陷。
- 定時哺乳,乳汁過多時可用擠乳器排空。
- 若乳頭皸裂,應及時處理,避免感染。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鬱結。
- 斷奶應逐步進行,不宜突然停止。
及早治療,事半功倍
陳小姐在乳房開始腫痛、摸起來發熱時,沒有拖延太久,就接受了中醫治療。僅僅兩天,腫脹與疼痛就明顯消退,恢復得很快。這個經歷告訴我們,在乳腺炎初期就積極處理,中醫調理往往能讓媽媽們快又有效地度過難關,繼續安心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