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年過半百⋯?中醫教您如何顧好攝護腺!






攝護腺肥大 |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門診中遇見攝護腺肥大的男性常常有小便困擾,頻尿、小便中斷、尿速減緩或者膀胱有餘尿不盡。

常見在年過50歲有家族史的肥胖男性特別容易有攝護腺肥大困擾,肥胖的體態容易造成過剩的雄性荷爾蒙刺激攝護腺增生,賴醫師建議飲食減少高粱肥厚、咖啡因及甜食的刺激,多攝取富含鋅及維生素E的南瓜子可以減少發炎。


簡介


攝護腺肥大又稱前列腺肥大,攝護腺的功能是協助分泌部分精液的成分,也可調節排尿跟轉化男性荷爾蒙。

肥大的攝護腺多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男性,尤其是肥胖體態及有家族史的人容易隨年紀而嚴重。現代醫學的檢查可以從肛門指診確認是否有腫大、硬化,或者做尿液或尿動力的檢查,也可以血液採檢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判斷攝護腺是否有異常跡象。


中醫觀察下的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的肥大屬於良性增生,患者容易有小便中斷、困難等問題,肛門指診會摸到腫硬的組織,從症狀上可以歸類為中醫的癃閉、癥瘕,攝護腺肥大多數發生在50歲後的男性身上,病證多數是虛實夾雜。

<上古天真論>寫道:...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古代男性在年過半百後明顯肝腎虧虛,現代人雖然營養條件充足,但是壓力、作息不定及飲食過度更會造成身體耗損,良性攝護腺肥大常見有本虛兼標實,虛證可能是肺脾腎的氣虛或腎陽虛、腎陰虛,實證可以有血瘀或者痰濁,攝護腺增生是發生在身體的局部衰退表現。

中醫辨證扶正祛邪、平衡陰陽,幫助改善肥厚增生導致的小便不利。


常見致病原因


  1. 年紀老化:臨床上有50%的男性在50歲後容易有肥大問題。
  2. 肥胖問題:腰圍超過90 cm或者BMI超過27的肥胖族群。
  3. 疾病家族史:家族男性有攝護腺病史,或有服用藥物治療心臟病、糖尿病,β-blocker( β受體阻斷劑)容易增加肥大機率。
  4. 荷爾蒙失調:過多的睪固酮容易導致攝護腺增生而肥大。
  5. 慢性發炎:攝護腺的長期發炎容易刺激導致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肥大的相關症狀


  1. 尿道壓迫:排尿中斷、排尿延遲、尿速變慢或頻尿。
  2. 膀胱壓迫:頻尿、急尿、尿失禁。
  3. 肥大的併發症:排尿困難、泌尿道感染、膀胱損傷、膀胱結石。


Dr. LAI衛教


  1. 避免吃太多脂肪及紅肉造成肥胖,可能影響荷爾蒙刺激肥大機率增加。
  2. 減少飲用過多高糖或咖啡因飲料,例如濃茶、咖啡、可可或可樂等,濃縮的尿液比較容易刺激攝護腺。
  3. 飲食減少辛辣物及戒除菸酒習慣
  4. 不憋尿、生活作息正常及避免熬夜過勞
  5. 注意西藥副作用的影響,例如:感冒或過敏類的藥物
  6. 多攝取含鋅及維生素E的食物降低發炎,例如:南瓜子
  7. 食用紅黃色蔬果,增加茄紅素攝取,可保護攝護腺、增加精蟲量。
  8. 微量元素硒是抗氧化劑,例如:啤酒酵母、大蒜、鮪魚、綠花椰菜等,可抗攝護腺癌。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





乳房脹痛、摸起來熱熱的?中醫教你破解乳腺炎危機!






陳小姐是一位剛生產完三週的新手媽媽。某天她在右側乳頭上發現一個小白點,雖然覺得奇怪,但並沒有特別在意。繼續哺乳後,小白點似乎消失了,她以為只是「奶塊堵住」的小問題。

沒想到幾天後,她開始覺得右乳房外側有一小塊地方脹脹的,按壓時有些疼痛。即使哺乳後乳汁排空了,疼痛仍然存在。用手觸摸那塊皮膚時,感覺比周圍熱。因為很擔心趕快來看中醫,醫師告訴她,這正是乳腺炎,中醫稱為「乳癰」的早期徵兆。


乳腺炎的分類


乳腺炎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劃分:

1. 依發生時期
  • 哺乳期乳腺炎(中醫稱:外吹乳癰)
    最常見,大多在產後未滿月時發生。乳汁排不淨或乳頭受傷,導致乳汁淤積,再加上細菌感染而發炎或化膿。
  • 非哺乳期乳腺炎(中醫稱:非哺乳期乳癰)
    發生於非懷孕、非哺乳期的女性。少見,可能與乳管堵塞、體質偏熱或其他乳腺疾病有關。
  • 妊娠期乳腺炎(中醫稱:內吹乳癰)
    出現在懷孕期間。因乳汁開始分泌但沒有出口,若氣血不暢,乳房也可能腫痛結塊。

2. 依是否感染
  • 感染性乳腺炎
    最常見的就是哺乳期乳腺炎。乳頭裂口讓細菌有機可乘,加上乳汁淤積,導致紅腫發熱甚至化膿。
  • 非感染性乳腺炎
    多見於非哺乳期,例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多與乳管堵塞或免疫反應有關,不一定有細菌參與,表現為乳暈附近腫塊、乳頭凹陷或異常分泌物。

 對新手媽媽來說,最需要留意的就是 「哺乳期感染性乳腺炎(外吹乳癰)」。


為什麼會得乳腺炎?


中醫認為,乳腺炎和「乳汁壅滯」密切相關,常見原因包括:


  • 乳汁排出不暢:嬰兒吸吮不足,或乳頭破裂、凹陷,導致乳汁積存。
  • 情志不暢:產後心情壓力大,肝氣鬱結,乳汁就容易堵塞。
  • 飲食不當:大補或嗜吃油膩,容易生內熱,使乳汁更難流通。


臨床表現


  1. 初期(氣滯熱蘊)
    乳房腫脹疼痛,乳汁排不出,皮膚略紅,可能伴隨輕微發熱。
  2. 成膿期(熱毒熾盛)
    腫塊變大,皮膚紅腫發熱,疼痛如雞啄,體溫高燒不退。
  3. 潰後期(正虛邪戀)
    膿液流出後疼痛減輕,但若體質虛弱,傷口癒合慢,甚至乳汁會從傷口流出,久治不癒。


中醫的治療思路


根據不同病程,中醫治療的重點也不同:

  • 初期:疏肝理氣,清熱消腫,幫助乳汁暢通。
  • 成膿期:清熱解毒,促使膿液排出,必要時配合西醫切開引流。
  • 潰後期:益氣養血,幫助傷口癒合,防止乳漏。


中醫的外治法與輔助方法


除了內服藥,中醫還可能會配合以下方法:

  • 外敷草藥:如蒲公英、野菊花搗爛敷患處,清熱解毒。
  • 乳房按摩:初期可熱敷後輕柔推按,幫助乳汁排出。
  • 針灸:選取肩井、羶中、足三里等穴,幫助疏通乳絡。


日常預防與護理


  1. 懷孕後期應注意乳頭清潔與護理,避免乳頭凹陷。
  2. 定時哺乳,乳汁過多時可用擠乳器排空。
  3. 若乳頭皸裂,應及時處理,避免感染。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鬱結。
  5. 斷奶應逐步進行,不宜突然停止。


及早治療,事半功倍


陳小姐在乳房開始腫痛、摸起來發熱時,沒有拖延太久,就接受了中醫治療。僅僅兩天,腫脹與疼痛就明顯消退,恢復得很快。這個經歷告訴我們,在乳腺炎初期就積極處理,中醫調理往往能讓媽媽們快又有效地度過難關,繼續安心哺乳。


孫政醫師門診表




臉歪嘴斜待救援! 中醫can help!





顏面神經麻痺 | Facial Palsy


賴醫師觀察求診的面癱患者常有幾個相同點,平日作息勞累,工作環境冷熱交替,或者睡覺習慣風扇、冷氣直吹,通常早醒後或工作中突然發生臉部麻痺,多數是身體狀況低下後,病毒感染造成貝爾氏的神經麻痺。

近日門診有位女士在面癱後積極配合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月後恢復近九成,因為工作忙碌勞累,在客廳休息後突發顏面神經麻痺,單側出現嘴角歪斜、眼閉不全,抬頭紋、法令紋消失。顏麻在中醫稱作口眼喎斜,風邪中絡造成肌膚不仁。

患者初發通常接受類固醇治療,如果偏癱改善不明顯,針灸及中藥介入可以幫助顏面麻痺縮短病程。


顏面麻痺是什麼


急性發炎在第七對腦神經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發炎通常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見的是感染HSV-1造成的貝爾氏麻痺,造成臉部偏癱,另外還有VZV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症狀較嚴重伴隨有疼痛。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都存在臉部半邊癱瘓,最大差別在於中風患者會伴隨有肢體癱瘓、感覺異常,中風面癱但仍有抬頭紋。貝爾氏麻痺的患者通常治療1-3個月後可痊癒,少數人可能會留下明顯後遺症。


中醫治療類中風


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可被稱作口眼喎斜,《金匱要略》講道: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當風邪中絡時,可能會造成顏面神經的運作失常,出現嘴角歪斜、閉眼不全等貝爾氏麻痺的症狀。面癱但沒有肢體的偏廢不用,顏面麻痺屬於類中風,中醫辨證介入可簡單分三型,病證也可能相互重疊:

  1. 寒證:口眼歪斜,唇緩不收,口角流涎,外有風邪,可用續命湯、葛根湯、烏藥順氣散等加減治療。
  2. 熱證:面癱左偏,眼眶抽痛,目赤眼垢,肝經火旺,可用龍膽瀉肝湯等加減治療
  3. 虛證:眼歪嘴斜,久病不治,裏虛生風,表有風邪,可用四物湯加減平肝息風及解表祛風的藥物治療。

另外也可以藉由針灸介入治療,顏面麻痺的病位在中絡,針刺治療也區分風寒、風熱、裏虛等去循經取穴、通經活絡,合谷、足三里、地倉、頰車、陽白、四白等都是常用穴道。


臨床症狀


  1. 單側偏癱
  2. 抬頭紋、法令紋消失
  3. 微笑或嘟嘴時,嘴角歪斜向健側
  4. 眼睛閉合不全,眼淚分泌異常
  5. 味覺異常,吃飯食物卡卡
  6. 聽覺問題,耳後疼痛


Dr. LAI衛教


  1. 調整生活作息,避免過度勞累
  2. 自我臉部按摩,避免臉部僵硬
  3. 練習咀嚼、吹哨、抬頭、皺眉等動作幫助復健
  4. 天冷時注意臉部保暖
  5. 睡眠使用眼罩,可避免受眼睛刺激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