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鼻竇炎




#Adobe_Stock


關於鼻竇炎的困擾,常常會讓人覺得整個頭面悶脹不舒服、鼻塞、流濁涕,甚至嗅覺異常,這些賴醫師有切身之痛的經驗。

記得有一年疫情爆發後被門診患者傳染新冠發燒、咽喉炎的急性症狀過後伴隨發作的就是鼻竇炎,沒有使用抗生素療程,自己服用中藥治療大概10-14天度過急性症狀。

臨證上雖然鼻竇炎發作不會讓身體疲倦無力,但發炎位置在頭面的孔竅,很容易影響注意力、思考力及情緒等等,嚴重的話還可能向上感染腦部變重症。
 

簡介


鼻竇的感染發炎稱之鼻竇炎,頭面部共有四對空腔,分別是額竇、上頜竇、篩竇及蝶竇,空腔內分布的呼吸上皮會分泌黏液,黏膜上的纖毛會將黏液運送到鼻腔中作用。

感染通常會兩側鼻腔皆發炎,尤其常見細菌的感染,單側的鼻腔發炎需特別注意,可能是來自牙齒的感染、黴菌的感染、鼻腔異物或者腫瘤所造成。

鼻竇的開口及鼻腔中有許多分泌物囤積、堵塞時,就容易滋養細菌引起發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空氣中的粉塵、抽菸習慣及其他過敏原都可以是誘發鼻竇炎的刺激來源。


中醫治療鼻病深淵


鼻竇炎在古人稱作鼻淵,症狀發作時會造成鼻流濁涕不斷,又被稱為腦滲。<內經素問>講道:膽移熱於腦,則辛㿗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衂衊瞑目。

鼻竇的空腔因為細菌等因素誘發感染,黃綠的濁涕會不斷從鼻竅排出,一般急性鼻竇炎通常是投入抗生素治療。佛萊明發現的第一支抗生素在美國椰林燒燙傷事件後被廣泛的使用,它是人類對抗細菌感染的重要武器發明,但過度使用也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

中醫藥治療鼻淵跟抗生素手段有些差別,依賴的是診斷患者體質,配合四診辨證區別虛實,利用中藥去對病邪散、清、通、滲等,幫助鼻腔及鼻竇中的濁涕可以順利排空。

尤其是慢性鼻竇炎的病灶時常跟鼻竅氣機受阻有關,原因可以是反覆發炎造成黏膜腫脹,例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體質,或者鼻中膈彎曲、鼻瘜肉增生、鼻黏膜的纖毛運動失常等。中藥介入宣肺通竅幫助病患的生理、免疫機恢復正常,鼻淵症狀自然可以得到緩解。


鼻竇炎分類


依據感染的來源:

  1. 細菌性:流感病毒後的細菌感染是常見鼻竇炎的原因
  2. 黴菌性:常發生在免疫低下的患者
  3. 其他

依據時間的長短:

  1. 急性鼻竇炎:1-4周
  2. 亞急性鼻竇炎:4-12周
  3. 慢性鼻竇炎:12周以上
  4. 復發性急性鼻竇炎:一年內發生4次以上的急性症狀


哪些症狀會出現在鼻竇發炎


鼻竇炎的症狀可能跟流感病毒感染後造成的表現有某些重疊,通常可以再利用內視鏡或影像檢查作輔助診斷,鼻竇炎發作後常會有一些觀察,包含:

  1. 鼻塞
  2. 鼻涕濃黃或黃綠
  3. 臉部有脹或痛感
  4. 嗅覺出現異常

另外可能還有其他伴隨症狀,包含:

  1. 發燒
  2. 咳嗽
  3. 口臭
  4. 咽喉炎
  5. 倦怠
  6. 頭痛
  7. 牙痛
  8. 耳朵痛

如果發現家中的小朋友時常反覆不癒的咳嗽及流鼻涕,就要考慮是否有鼻竇炎的可能,嚴重的併發症會有誘發腦膜炎或眼眶周圍發炎的風險,因為鼻竇與眼睛、大腦距離非常近,當細菌性感染發生在鼻竇時,可能會造成誘發嚴重的併發症。


Dr. LAI衛教


  1. 擤鼻涕避免過度用力
  2. 避免烤炸辣或過甜的飲食
  3. 戒除吸菸或遠離二手菸
  4. 注意口腔內疾病(齲齒、口臭、口瘡等)
  5. 慢性鼻炎的患者可以規律使用洗鼻器或蒸鼻器
  6. 鼻竇炎病史的患者在感冒後要小心鼻腔發炎被誘發
  7. 穴道按摩緩解,迎香、印堂、攢竹、通天、合谷等


谷歌熱心回饋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中暑




#Adobe_Stock


立夏後的天氣明顯變熱了,診間開始多了些中暑求醫的民眾,傷暑通常適當休息可以緩解,但如果沒有妥善排解暑熱也會造成休克風險,以下是門診中常見的問答,如果您身邊的人也有這些情況,尤其是老人與小孩,請多加注意是否中暑了。


診間劇場


患者:早醒後覺得頭痛、頭暈暈重重的,吃不下又有點噁心想吐。
賴醫師:最近是否天氣熱吃了比較多涼的?
患者:最近比較常吃冰沙,昨晚又吃了幾片西瓜消暑。
賴醫師:應該是中陰暑了,有覺得疲倦、悶熱或者大便也比較黏嗎?
患者:頭昏昏想睡,覺得煩躁,也比較口乾,大便排的不乾淨。
賴醫師:這些症狀都是暑熱夾濕造成的,長時間久坐室內吹冷氣,下午茶喝杯冰涼的解渴,平常比較少運動出汗,特別容易體溫調節出狀況導致中暑現象。


簡介


為何會發生中暑?中暑的本質就是熱傷害,當人體處在高熱環境下或者身體無法調節體溫,就容易出現中暑前兆。
初期會出現熱痙攣、熱衰竭,如果體溫沒有得到緩解,就可能演變成熱中暑,嚴重會併發橫紋肌溶解造成腎衰竭,或者多重器官衰竭導致喪命,容易中暑的脆弱族群要特別小心。


哪些人容易中暑


  1. 高齡長者(尤其是行動不便者)
  2. 肥胖族群
  3. 酒癮者
  4. 幼童
  5. 特定藥物使用者(過敏、高血壓、身心疾病)


中暑有哪些症狀


熱痙攣:

當身體大量汗出後,飲用大量水分但沒有同時補充鹽分,血中的鈉離子濃度太低就容易出現熱痙攣。

  1. 常發生在肌肉負荷量較重的部位,尤其是小腿後方的肌群
  2. 出現肌肉痙攣、疼痛或顫抖的症狀。

熱衰竭:

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因為大量汗出脫水、身體鹽分流失,皮膚血管擴張散熱,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造成熱衰竭。

  1. 出現倦怠無力
  2. 食慾差、噁心、嘔吐
  3. 頭痛、心慌
  4. 逐漸地皮膚濕冷、臉色蒼白
  5. 血壓下降、頭暈、甚至昏倒等造成熱暈厥
  6. 通常體溫正常或者只輕微上升

熱中暑:

當身體持續高燒,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機制又失靈,就容易演變成熱中暑。

  1. 體溫明顯升高,高燒40度以上
  2. 皮膚熱無汗出
  3. 心跳及呼吸急促
  4. 血壓降低
  5. 頭痛、意識模糊或休克
  6. 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中醫藥助消暑


<內經熱論篇>講道: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說明夏至之後陽極陰生,暑病容易夾濕,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尤其明顯。<金匱要略>寫道的太陽中暍就是中暑,對於傷暑的情況,在中醫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類,靜而得之傷陰暑,動而得之傷陽暑。

陰暑:
俗稱熱感冒,比較像是輕度的熱衰竭症狀,體溫輕微上升,覺得頭痛、頭暈重、倦怠、噁心或者拉肚子等。

常常發生在室內的靜態族群上,例如:學生、上班族、作業員等,夏天汗出後頻繁進出冷氣房,大量飲用冰涼冷飲消暑,或者吹著冷氣又享受冰沙、啤酒、瓜果等生冷食品,都比較容易出現中陰暑的現象。

中藥的藿香、香薷、白扁豆及薏苡仁等都可以幫忙消暑濕,也可以自己煮些薑湯助汗緩解暑傷,流汗後飲用常溫黑糖水也能預防中暑。

陽暑
症狀比較嚴重的熱衰竭或者熱中暑,出現陽明熱的大汗出、大渴及身壯熱,或者煩躁、頭痛及疲倦乏力等等。

常常發生在戶外活動較久的勞動族群上,例如:工人、農夫、園藝、餐飲業、軍警人員等,長時間在悶熱環境下大量流汗,沒有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容易導致身體脫水及體溫調節失控。

中藥的石膏、滑石、知母及天花粉等都可幫助退暑熱,症狀較輕者可以喝些綠豆薏仁湯或者飲用麥茶,幫助消暑解熱。


Dr. LAI衛教


  1. 做好防曬措施
  2. 避免日中當中外出曝曬
  3. 充足補充水分、鹽分
  4. 穿著寬鬆涼感衣物
  5. 協助中暑患者移動陰涼處休息,平臥抬腳幫助大腦血液灌流
  6. 利用濕毛巾擦拭中暑患者身體,加速體溫散熱
  7. 輕微熱衰竭的症狀,適當刮痧、拔罐可減緩暑傷
  8. 中暑患者有意識不清,應盡快救護車前往醫院




賴明輝醫師門診表